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动态 >> 医院新闻 >> 正文 医院新闻

【“双提升”在行动】一面锦旗映真心:老病号与医生的双向奔赴

“杜大夫,这面锦旗您说什么也得收下!”诊室里,闫大叔的爱人紧紧攥着杜敏珍大夫的手,眼角的泪光里映着难以言喻的感激。锦旗上 “弘扬医德医风,视病人如亲人” 十二个鎏金大字,不仅是对医者的礼赞,更浓缩了这个家庭在求医路上的辛酸与重生。



一年前的那个清晨,闫大叔突发脑梗,醒来后左侧肢体便像灌了铅般动弹不得,连抬手这样简单的动作都成了奢望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他已与高血压抗争 7 年,血压最高时曾飙升至 180/100mmHg;6 年的糖尿病史更是悄悄侵蚀着他的肾脏,肾功能检查早已亮起红灯。作为杜敏珍大夫的老患者,闫大叔拖着病体来到诊室时,眼里藏着的是全家最后的希望。

 

面对复杂的病情,杜敏珍没有急于开方。她翻出闫大叔厚厚的病历本,指尖划过一页页检查数据,仔细对比着血压波动的曲线、血糖变化的轨迹,连细微的指标差异都不放过。针对偏瘫症状,她结合中医辨证理论,开出活血通络的中药方剂,同时手把手指导康复训练,搭配针灸精准刺激穴位。日复一日,在汤药的温润与银针的调理下,闫大叔左侧肢体的沉重感渐渐消退,原本僵硬的手指能慢慢弯曲,萎缩的肌肉也重新有了力量 —— 枯萎的生命,正一点点重拾生机。

 

正当全家稍稍松了口气时,糖尿病肾病的阴影再次笼罩。当看到检查单上 “肌酐 190μmol/L” 的数字时,闫大叔和老伴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巨石,脚步沉重地再次叩响诊室的门。“别怕,咱们从调理脾肾入手,慢慢来。” 杜敏珍温和的声音像一剂定心丸。她重新调整药方,每周都要仔细查看闫大叔的舌苔、把摸脉象,根据身体的细微变化增减药材。那一碗碗苦涩的中药汤里,藏着她对药量的精准拿捏:哪味药能温和降肌酐,哪味药可滋养肾阴,哪味药能兼顾血糖稳定,都经过反复推敲。

 

如今,闫大叔的肌酐已稳稳降到 110μmol/L,每天按时煎药、喝药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。“杜大夫的药啊,苦在嘴里,暖在心里。” 他常拉着来探望的亲友念叨,“她不光治好了我的病,更驱散了我们全家心里的焦虑,让我们敢往前看了。”

 

在杜敏珍所在的科室,墙上的锦旗越挂越多,每一面都像一个温暖的坐标,标记着不同患者的重生故事。对医生而言,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亲眼见证患者从愁眉不展到笑容绽放;对患者来说,能遇见一位既懂病理、更懂人心的医生,便是求医路上最珍贵的幸运。

 

这面锦旗里的故事,不过是无数医患日常的缩影。当患者以生命相托,医者以仁心相报,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,正是 “医者仁心” 最生动的注脚。

 

上一条:【好技术 好服务】向疼痛say no!内蒙古包钢医院普外科开启肛肠手术“无痛时代”
下一条:【与医院共未来】内蒙古包钢医院第十二届职工田径运动会圆满举行 千名职工共赴“健康之约”

关闭